2025年9月14日 星期日

台灣的博士班

博班

有時會有朋友念完碩班覺得法喜充滿,想念博班;也有時有人問我為什麼博班要念這麼久、如何決定念完碩班要不要念博班等等。總之,短短地寫一下我的看法~~

首先要瞭解(現在)(原則上)(至少臺大大部份系所)博班和碩班有什麼差別:有別於碩班主要在學知識,念博班其實不是學知識,而是學「研究方法」與累積研究經驗,最終是要成為一個有能力產出知識的人,而不是一個能善用知識的人。念碩班才比較是努力成為有知識、能善用知識的人。念博班是為了創造知識,不是獲得知識;念碩班才比較是為了獲得知識。

而創造知識的前提是知道這世界上有哪些知識,所以博班要花很多時間做所謂的文獻回顧,才知道這世界上缺什麼知識(但這樣只主要是知道世界上缺哪些知識,而不是會善用既存的知識);學完研究方法(在管理和社會科學可能是實驗、訪談、問卷、個案等等,在理工生醫可能是做實驗的手法,甚至親手製作機台等等,各領域差別很大),還要花很多時間跟著指導教授做數次研究,累積研究的實戰經驗和心得,如此才能真正掌握並善用這些研究方法。所以博班其實聽課時間少,大部份時候都在讀學術論文、聽學術演講、動手做研究。

===

如果要做個簡單但不免粗糙的比喻,念博班就像是去麵包店(或機車行,或裁縫店⋯⋯看你喜歡哪個 XD)當學徒,指導老師就是麵包店老闆。老闆其實不會一直開課教你怎麼做麵包,因為這能教的很有限;老闆能做的大概是:

1. 老闆會教你怎麼用那些廚具、烤箱(教研究方法);

2. 老闆會叫你先做些簡單的例如揉麵糰之類的事(先做簡單的研究);

3. 老闆會每天開業,你就一邊幫忙一邊觀察和模仿老闆怎麼做麵包,趁晚上用那些廚具、烤箱、殘料盡量練習(讀老師寫的論文、模仿他的寫法、揣摩他的思路;去聽老師演講、學習他的表達方式);

4. 老闆有時會把你晚上做的麵包吃幾口,然後跟你說太軟、太硬、太甜,他覺得可能是火候不對、麵糰揉太久之類的,但他不一定總是講對,即使他講對了,到底火候怎樣叫「對」,你得花時間累積經驗和手感(跟老師 meeting、拿草稿給他看、他跟你說哪裡寫得不好、為什麼不好,然後你回去改,週而復始);

5. 假設老闆擅長紅豆麵包以及其他十種麵包。如果你學會照著老闆對食譜做出能在你們店裡賣的紅豆麵包了,那即使另外十種你都不會,你也可以成為正式員工了(你可以按照老師給的研究議題、計畫、方法,去完成碩士論文,那你就拿到碩士了。當然,有些領域或有些老師特別嚴格,要求也許更高;也有很多地方根本不需要碩士論文);

6. 經過多年努力,你已經很會做紅豆麵包了,老闆跟你說,他覺得奶油麵包是趨勢,但世界上包括他在內沒人會做,建議你去研究看看。你趁著許多晚上嘗試、失敗、跟老闆討論。老闆雖然自己不會做,但他還是有很多知識、經驗,可以給你一般路人給不了的建議。終於有一天,你開發出自己的食譜和手藝,做出好吃的奶油麵包了!而且,這個奶油麵包還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奶油麵包,並且被你把食譜告訴全世界的麵包師獲得認可。老闆於是拍拍你的肩膀,跟你說你出師了、可以去自行開業、收徒了(你嘗試做這世界需要、尚不存在,且老師他也無法輕易完成的研究,最終寫出一篇論文,通常公開發表了,為世界多增加了一點知識。那恭喜你,你是一個博士了!)。

附帶一提,有一種人是手藝很棒,學習力也強,他學會了老闆會的全部的十一種麵包;另一種人是擅長經營管理,他學會老闆一種麵包後把店經營得生意很好。這兩種人都很有用,但他們不會拿到博士學位。第一種人可能會拿到數個碩士學位,而第二種人拿到一個碩士學位以後會在業界表現很好。

===

總之~~判斷一個人是否是個「博士」,主要是看他有沒有創造知識的能力(根據他有沒有創造過知識),而不是他有多少知識,或者會不會活用這些知識。博士沒有比較偉大,創造的價值未必比較多,開公司也未必能賺錢;但平均而言應該確實是比較少人能做到啦。

所以每個博士的貢獻可能差很多(有人發明了全新的奶油麵包,有人則是從經典紅豆麵包延伸出⋯⋯紅豆大麵包之類的 XD);有很多優秀的人並非博士,也有很多博士窮困潦倒(他可能發明了奶油麵包但是後來回故鄉開店,但不巧故鄉不產奶油),一切都是看個人啊。

一點心得,跟大家分享~~

(手機裡就缺一張紅豆麵包的圖啊啊啊啊)

 

2023年5月19日 星期五

專才與通才

企業界的人才技能需求有專才和通才

專才是企業自身投入資源所建立起來的,學校學不到,所以會給新鮮人學習的機會,只是起薪較低

通才是企業希望大學能夠教的,學校的課程會包含,所以要想進企業,學校的通才教育還是很重要

2019年3月20日 星期三

黑字倒閉


黑字倒閉
作者為獨立撰稿人
現金為王,黑字倒閉指的是公司明明還有盈餘,卻付不出應付的款項,也就是台灣人常說的現金週轉不靈。要從財務的角度出發,解決這個問題,可以從以下三個方向來處理:
一、避免賖銷:銷貨收時立即收現金,可以保持公司資產的高度變現性、流動性,俾利支付貨款或帳單。
二、避免呆料存貨:避免寄銷、在途存貨、滯銷品存貨,存貨有四種,有形需運輸、有形不需運輸、無形需運輸、無形不需運輸。像亞馬遜公司剛創業時就是選擇有形需運輸的「書籍」作為創業標的。
三、妥善安排資金計劃:錢不要擠在一起付,就不會黑字倒閉。把公司負債切成短期負債和長期負債,短期資金用自有資金來支付,不足之處才謹慎以短期負債支付。長期資金用股東投資來支付,僅可能不欠長期負債。
能妥善運用這三點,公司的經營體質自然會好。

2019年3月9日 星期六

成功方程式


成功方程式
作者為獨立撰稿人
成功方式:成功 = F(選擇, 方向,用心,努力),這四個是成功的要素,缺一不可。
一、談選擇:人生就像下圍棋,是不斷的選擇,選對了,舞臺會越來越大,選錯了,就像掉到坑裡,得費很大的勁才能再爬起來。但是即使選錯了,也要汲取經驗和教訓,做為未來發展的養份。
二、談方向:有的人,像筆者,一生都沒有固定的方向,我只堅持,每個方向要有現金流入,因為各行各業都有其專業和價值。但是我專精資料庫這個興趣,無論我選擇什麼方向,都與資料庫相結合。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主,要求全方位員工,也要求即戰力,建議在職場上,早日建立自己的核心興趣或競爭力,也自己選定方向,畢竟現在的環境,已經不是在一個企業裡待到退休的時代。很多時候我們會面臨創業、轉職的機會出現,自動自覺的找方向或是建立核心競爭力隨機會而發展,都是好的選擇。
三、用心:什麼是你工作中的老問題、大問題、難解問題,問題就是機會,對自己的產品要有十足的瞭解,前提當然是要喜歡自己公司的產品,這個是第一項談選擇時就要注意的。一件公文,寫好了,先在電腦上檢查,印出來,再從紙本上檢查,要送出去前,再想想還有什麼遺漏的,即使公文已經放到主管手上,想到不合理的地方,在主管看以前,隨便再拿回來修正。公文品質不僅是代表自己這個品牌,還影響公司整體的運作,尤其長官如果能夠看完公文就放心蓋章,不僅節省長官時間,還可以幫助長官多想二步,如此的用心,自然會被看見。
四、努力:有十分力就用十分力,別留力。這樣不論是長官、客戶或是同事才會給你(妳)更具挑戰性的任務,承擔更大的責任,在職場上擁有更大的發展機會,也得以增加薪水或收入。

2019年3月6日 星期三

擇才與就業


擇才與就業
作者為獨立撰稿人
對大部分的職場人仕來說,工作占了一整天的精華時間,朝九晚六為了薪水而忙碌著,無論是進修、晉升、轉職,請隨時問自己這三個問題:
一、公司要什麼能力(what do they want :開公司無非就是為了賺錢,無論是部門還是人資,能為公司賺多少錢,有什麼特別的賺錢方式,能夠在工作中長遠的帶來穩定而且能帶領團隊賺的更多的收入,這種能力是公司所需四的。
二、我們自身有什麼能力(what do you have):現在的我,擁有什麼能力,需要補強什麼,時間如何分配?
三、我們想在這個工作中得到什麼(what do you want):我們來工作,絕對不是來抱怨的,是要得到經驗和未來,更有野心的工作者,想得到的更甚於此,唯止於至善者得以在各種景氣變動下倖存。
所以,作為勞方,不要看輕自己,我們每天到公司來工作,領的不是恩給制的薪水,而是靠自己的努力與帶領團隊為公司創造營收,所以我們不是求職,求得一個職位,而是就業。「就」是親近的意思,親近這個職業、這個公司。
而作為資方,為了永續、為了公司成長,我們則是在擇才,選擇合適的人才,為公司所需要的資源和盈利做努力,以薪酬、福利、文化做員工的後盾。
勞資能和諧雙贏,能長久,靠的是正確的認知。

子女教育


子女教育
作者為獨立撰稿人
一歲抓周,大學專業定一生。現在的上班族,大部分的教育理念,都是讓子女唸完大學,進入社會工作。那培養子女要往什麼方向呢,大致有五個:
一、一技之長:理工醫農,像德國不重高學歷,重專精,只要孩子有興趣、能專精,能解決一個領域的艱難問題,未來在社會上必有所成。
二、獨立自主:自己能夠解決自己本份上的疑難,能被人帶領,能帶領人,是每個企業共同需要的人格特質。
三、對言行負責任:自我歸因,成敗在自身,自己的言行要能自己負責,謹言慎行,不欺暗室、誠信第一。
四、外語和國際觀:國家絕對不止有中國和台灣,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,以前台灣的企業家,一個皮箱就走出去全世界,今天的下一代,也要有這種海島國家的文化底蘊和語言能力。
五、理財能力:吃不窮、穿不窮,不會算,一輩子窮。一般人的算法是收入-支出等於儲蓄。本科系的算法是收入-儲蓄=支出。創業家的算法是開源+節流寺於收入,這種經營模式是講求第一個營業週期就要獲利的。
養兒不能防老,因為我們有老不起的未來。但是只要把握住這五項,至少以我們這一代的積蓄和能力,都有餘力照顧自己而且不擔心子女。

2019年3月4日 星期一

會計學講義之二


會計學講義之二
作者為獨立撰稿人
第一賣冰第二做醫生。在工程師都想去賣雞排的今天,數前年很多台灣科技業放起無薪假,使得有充裕存款的高科技從業人員,從職場上退下來以後,騎腳踏車運動,改善身體健康。這二年則是有許多年輕人,選擇農業做為自行創業的目標,標榜無毒、有機、品牌。

業務有成後,到底該不該開公司?要開什麼樣類型的公司?基本上公司法適合農業創業的公司有二種,一種是股份有限公司,需要二人以上股東;另一種是有限公司,只需要一個股東。但是共同點都是需要有一個商業登記的住址,但同一個住址可以登記多家公司,也有人把房子的六分之一當做營業場所來加以登記。

開公司到底有沒有想像中那麼好?從會計的角度來看,開公司就像生小孩,公司生下來以後就有自己獨立的法人格。有自己的資產,自己的負債,自己的股東權益。在繼續經營的假設下,企業主是無權把自己個人的支出,當做公司的支出,除非是為了公司經營所稱的交際費、辦公用品費、差旅費等等。而公司在繳交營利事業所得稅後分配給業主的股利,還要再扣一次個人的綜合所得稅,如果不拿這筆錢而選擇繼續投入生意,就像看著小孩子一直長大,養兒不能防老。

所以建議想創業的青年朋友,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認知,做為公司創辦人的責任是很大的,而且拼個二三年把公司高價賣出去的也是鳳毛麟角。美國人很多是在自家車庫裡創業,到了股票上市才搬到矽谷等高科技的重鎮。如同會計學講義一所說的,資產是一種壞東西,會逼著創業者每天要有銷售出商品的壓力。

走筆至此,九個字,高築牆,先有自己的核心產品;廣積糧,有自己的客群;緩稱王,不要一開始就想當老闆,借錢來裝潢,而是要讓自己的實力蓄積,有足夠能力和業績時才考慮公司形態的經營。

網誌存檔

關於我